Skip to main content

數據智慧. 人力動態

創新及科技業

資訊科技及通訊服務機構; 資訊科技用戶機構; 研究與開發 ...

覆蓋:
1. 資訊科技
   A) 資訊科技及通訊服務機構
      - 製造業(資訊科技產品)
      - 創新產品及服務業(資訊科技)
      - 電腦產品及套裝軟件的零售批發及進出口貿易
      - 資訊科技產品及服務供應商
      - 數碼創意
      - 通訊服務業
   B) 資訊科技用戶機構
      - 製造業(非資訊科技產品)
      - 創新產品及服務業(非資訊科技)
      - 電力、氣體燃料及水務
      - 建造業
      - 零售批發及出入口貿易、飲食業及酒店業
      - 運輸及貨倉服務業
      - 金融、保險、房地產及商業服務業
      - 醫療及保健服務業
      - 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
      - 政府部門
2. 研究與開發
   - 創新產品及服務業
   - 資訊科技產品及服務供應商
   - 大學、專上學院及科研機構
   - 其他行業機構(如:零售批發及出入口貿易、飲食業及酒店業、製造業等)

創新及科技業內部橫幅

建議

培訓需求

- 資訊科技 -

資訊科技及通訊服務機構

第一

應用開發工具/編程語言

第二

基本資訊科技工具在業務的應用

第三

資訊及系統保安

資訊科技用戶機構

第一

應用開發工具/編程語言

第二

資訊及系統保安

第三

項目管理及設計

- 研究與開發 -

研究與開發(與資訊科技不相關)

第一

專業技能

第二

設計思維

第三

研究方法

研究與開發(與資訊科技相關)

第一

研究方法

第二

設計思維

第三

專業技能

  • 要求從事創新科技業務的上市公司引進非本地人才來港

    為匯聚世界各地的人才,建議政府考慮對上市公司加入一項特殊規定,即從事創新科技業務的公司必須從海外或內地引進一定數量的研發專家和/或招聘一定數量的本地人才研發人員,才能在香港主板或創業板上市。

  • 減稅或其他獎勵措施鼓勵在內地就讀的畢業生畢業後回港

    除了吸引海外青年人才來港工作外,還有不少香港居民子女在內地城市接受專業培訓,政府應考慮制定政策,為人才提供住房津貼和税款寬減,以吸引他們到香港或大灣區城市尋求職業發展。
  • 「企業對政府」或「政府對企業」的商業模式

    「企業對政府(B2G)」模式為企業向政府銷售產品和服務提供平台,而「政府對企業(G2B)」模式即政府銷售予企業。 G2B 夥伴關係對政府特別是提供基礎設施服務非常有效。政府可以通過私營部門,對創新產品進行更多嘗試,以增加對創新和技術的投資,從而促進行業發展。
  • 教育公眾香港創新科技發展的願景

    ​​​​​政府應繼續向公眾宣傳香港成為國際化的創新科技中心的願景,特別是勞動人口、年輕一代以及家長,讓他們了解政府非常重視人力發展、創業和科技。政府亦應繼續與香港的研發中心和機構合作,如香港科學園、數碼港、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及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及五個政府資助的研發中心。
  • 放寬非本地副學位畢業生的入境安排

    ​​​​​​2022年施政報告宣布,將放寬「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將逗留期限從一年延長至兩年,以方便他們留港或來港工作;並以試行形式擴展該安排至本港大學大灣區校園的畢業生,為期兩年。訓練委員會認為有關措施有助吸引非本地人才在香港發展其事業。然而,值得考慮將這項安排涵蓋至非本地的副學位畢業生,允許他們留港兩年以便尋求就業機會。
  • 提供更多資源培訓技術人員

    政府亦應考慮降低技術職位的入職要求,由學位到副學位,因為部分的技術崗位需要的是實踐技能和知識的應用,而不僅是學術要求。

  • 培養和建立技術人才

    對於培訓機構來說,培育具有紮實編程和編碼技能基礎的學生是最重要的,這樣他們才能充分理解程式背後的原理,並從中獲益。透過這個方法,學生能夠從容地管理和回應快速轉變的編程語言。此外,學生亦能具備使用計算機硬件、操作系統、網絡基礎設施和安全、數據庫軟件、互聯網網絡發布等方面的數位能力。
  • 增強課程內容學習中國內地已發展的高端科技

    為了裝備學生在大灣區的科技公司工作,課程內容不單學習西方國家的平台和軟件,還應額外涵蓋在中國大陸已建立的高端科技及其技術平台,學生應熟悉內地技術,尤其是在香港越來越廣泛使用的軟件平台,如阿里巴巴、百度、華為、騰訊、小米、金蝶等,以增強學生在市場的競爭力。
  • 提供跨學科課程裝備非資訊科技學科的學生掌握資訊科技知識和技能

    在今天科技主導的環境下,掌握資訊科技的技能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通用技能之一,以保持其競爭力。因此,培訓機構應提供跨學科課程,裝備非資訊科技學科的學生,以便他們掌握基本的資訊科技知識和技能,尤其是學習編程。
  • 提供更多專題為本的研習及實戰體驗

    透過專題為本的研習,讓學生有機會體驗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可能面對的問題及情境,從而了解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識。為促進學生獲取創新和科技發展所需的技能和知識,培訓機構應準備和創造實際的學習環境,以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考、研究和協作的技能。
  • 培育學生未來所需的技能

    除了硬件的技能以外,培訓機構亦應培育學生具備創造力、想像力、好奇心和應變能力,並學懂互相尊重和職場操守、接納他人的想法和價值觀,並懂得應對在開發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時遇到的失敗和挫折。
  • 提供中國內地認可的在職資訊科技證書培訓

    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使用中國內地的軟件和解決方案,行業對內地專業認證的需求不斷上升。培訓機構應為資訊科技從業員提供更多培訓課程,協助他們學習內地軟件及解決方案,獲得專業認可的資歷,提高他們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就業能力。
  • 技能提升和再培訓

    培訓機構應繼續提供培訓課程,幫助從業員提升數碼技能及學習運用數碼工具,尤其是對從事傳統工作崗位的從業員,以助他們適應自動化和數字化轉型的崗位。
  • 通過與領先公司的合作向家長推廣這些項目

    培訓機構應與創新及科技行業的龍頭公司合作,向家長推廣從業員在不同行業的發展前景,藉此激發他們的興趣。透過這個方法,家長才能明白行業的發展,並建議子女選擇學習科學及科技學科,對他們的職業選擇產生更直接的影響,投身創新及科技行業。
  • 向教師注入創新思維

    通過培育具有創新思維的教師,方可帶領學生進行高質素的專題為本研習,並加強學生的批判思考、創造力、好奇心、理解力以及提問技巧,激發學生的創新理念,以達到學習成果。這些都是創新科技人才的重要特質。

  • 推廣香港的創新及科技成就

    業界應向公眾推廣本地的創科成就,展示他們的研發成果如何幫助經濟繁榮和改善普羅大眾的生活質素。
  • 支持社區舉辦創科活動

    業界亦應提供更多支援予社區舉辦有關創科的活動,讓年輕一代體驗香港的創新及科技成果,繼而吸引更多學生修讀STEM相關的學科。

  • 創新產品經驗共享

    鼓勵僱主向員工和行業合作夥伴分享他們發展創科項目的經驗,讓公司分辨技術的缺口,加以改進,並能提高效率和生產力,促進領導能力。
  • 投放資源為員工提供深入的在職培訓

    僱主應投放更多資源於員工的發展,例如向員工提供新科技和市場策略培訓課程,或針對技能為主的在職培訓,以提高工作績效。
  • 與培訓機構合作支援具商業及市場觸覺的研發專才

    為了有效地將研究成果商業化,僱主應與培訓機構合作,支援研發專才,使他們具有商業和市場的觸角。僱主的大力支持是重要的一環,將研究成果與公司的生產結合起來,提高研究的質素,並根據科研的開發結果實施可行的創新項目或解決方案。
  • 實施彈性工作安排

    新冠疫情的影響下,靈活具彈性的工作安排已成為現今職場的熱門話題,越來越多公司實施靈活的工作安排,有助挽留員工,提高員工的滿意度和招聘彈性,亦可降低營運成本。
  • 申請政府資助計劃

    建議僱主積極申請和利用政府的資助計劃,填補投放創新項目所需的資源。在政府資助津貼下,僱主能夠採用不同技術來落實創新方案和數字化轉型,從以增強競爭力,面對挑戰。

  • 持之以恆地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是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員工透過學習新科技及不斷應用知識,累積經驗。事實上,終身學習需要抓緊學習及實踐的機會。市面上有不同的途徑可以增值自己,例如通過網上學習平台、書籍和培訓課程,而通過網絡、行業資訊及追求專業認證資格,亦是另一種的專業學習模式。
  • 探索不同機會擴闊視野

    創新重視新思維和多角度的觀點,員工應把握不同機會擴闊視野,體驗大灣區和其他國家有關創科的發展。
  • 勇於創新積極參與項目累積經驗

    建議員工積極參與不同類型的項目,獲得更多技能和累積經驗,為未來的發展裝備自己。
  • 成為職場導師分享和培養創新文化

    員工應將自己視為培養創新文化的先驅者,創新文化的氛圍將促進員工在工作的過程中注入創新思維,並提高其他員工的參與度和生產力。員工應與僱主攜手合作共建創新,為行業和社區帶來轉變。
  • 積極主動及增強解難能力

    除了創科發展所需的專業技能外,員工應預計將面對的挑戰,並主動發揮其解難能力。因此,員工應該更積極地利用數據分析問題的根源,尋求有利於業務的解決方案。能夠與整個團隊相處融洽及建立牢固關係的員工,是僱主期望創科專才具備的重要素質。
  • 培養創新的興趣

    真正對創新感興趣的員工,會有動力和渴求深入了解當前的科技,並自行探索新科技。希望加入有關行業的員工,尤其是應屆畢業生,選擇投身行業之前應考慮自己的興趣範疇,方可帶來的職業上的成就和自我滿足。另外,應屆畢業生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創業,尤其是沒有創業精神的人,即使不願意冒險或投身於新創業務的,也可以效法其他人將自己的技能和知識貢獻到工作的崗位上,為行業出一分力。